[ 寧夏華御 賈康, 2017-12-19 ]
北長灘是中衛市沙坡頭區一個原始而古樸一個歷史文化古村落,在這里手機沒有信號,黃河兩岸饅頭似的連綿山包長期阻隔了它與外界的交流。自從通了路,村里的年輕人陸陸續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、上學,只剩下二十多戶故土難離的六旬留守老人和一架“吱呦吱呦”作響哺育了無數代人的水車。
?立夏時節我和幾位愛好攝影的朋友相約北長灘采風,再次來到水車前,發現幾位老人圍在水車邊忙碌著,一問才知道水車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給卡住了,他們在進行維修。這架水車擔負著整個村子三百多畝田地的澆灌任務,所以必須盡快修好確保正常運轉。大家在村支書高書記的帶領下,一個個下了進水閘,用粗大的木棒向相反的方向緩慢撬動水車。高書記告訴我們這叫“倒車”,就是要把卡住水車的東西給倒出來清理掉,使水車恢復正常工作。大家合力撬動巨大的水車“倒車”,清理於堵的雜物。終于雜物清除了,可高書記還不放心,繼續和幾位老人撬動著“倒車”。在撬動的同時,高書記認真的觀察診斷年邁而又多病的古老水車,發現幾塊葉輪板條磨損嚴重,大家分工協作,有的用尺子和鉛筆邊量邊做著標記,有的在用斧頭或鋸子砍鋸木板,最后將葉輪條板更換,并用錘子穩、準、狠的將松動的部位加固,最后用粗麻繩助力啟動水車。
?水車通過幾位年邁的老人們辛勤的維護,又開始提水灌溉了。看著水車順利運轉的情形,幾位老人都開心的笑了。此時,夕陽西下,旋轉的水車發出“吱呦吱呦”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演繹著匠人們對于“工匠精神”的傳承。
這次出行,讓我聯想到集團公司所組織開展的學習“工匠精神”,爭做“工匠型人才”,而我身邊也有一個鮮活的榜樣。在公司生產現場,每天都可以見到一個瘦瘦高高、腳步輕盈,一手拿著對講機,一手拿著防爆平板,胳膊間還夾著一個記錄本,穿梭在公司的每一個地方的青年男子。他就是來自安全環保部的劉興奮,2016年3月份入職華御,主要負責現場安全管理。現場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為辛苦的一項工作,每天早晨上班后,他都是安環部第一個趕赴生產現場的人,進行動火作業或者受限空間作業等危險作業票證的簽發。每簽一個名字前,他都會仔細的檢查確認每一項安全措施是否落實,氣體分析是否合格,設備設施是否清洗干凈,管道是否隔斷或加盲堵,現場消防器材是否配備,周邊是否存在危險物質,監護人員是否到位等等。正是他用這樣嚴謹專注的工作作風,保證了一次次檢修作業的安全。
作為他的標配“裝備”:對講機、防爆平板、記錄本,跟隨他出現在生產現場的每一個地方,仔細的查找記每一處安全隱患和違章違紀現象,發現安全隱患隨手記錄到本子上,并且用防爆平板拍下來,然后告知所在分廠存在的隱患并要求整改。發現違章違紀人員,立即制止并且是耐心的溝通解釋,告訴你這樣做有哪些危害,會對你或者公司造成什么樣的傷害,讓員工聽了之后打心底知道以后再不能夠這樣做了。通過他耐心、執著的堅守,使得發現的安全隱患第一時間有效整改,使工作中的三違現象逐步降低。愛崗敬業、堅持原則,守住安全的紅線,是他用自己認真負責、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守護著企業和員工的安全。
他勤奮好學,不斷充實自己,在安環部組織的學工藝活動中,他是最認真的一個,不停的做著筆記,時而提出疑問,學習各分廠各崗位工藝技術規程、重點的工藝操作控制參數、開停車及生產過程中各工藝條件的具體控制方案等。人人與人的區別在于八小時之外如何運用。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,通過種種努力他考取了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,成了我們安全管理專業的“大拿”,撐起了一片安全生產的晴空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去視察時說過這么一句話,“無論從事什么勞動,都要干一行、愛一行、鉆一行。如果你在工廠車間,就要弘揚工匠精神,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,生產優質的產品;說如果你在田間地頭,就要精耕細作,努力贏得豐收;如果你在商場店鋪,你就要笑迎天下客、童叟無欺,提供優質的服務”。
作為我們每個華御人,要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殷切期望,大力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將精益求精、嚴謹、耐心、專注、堅持、敬業等精神,內化為個人內在的品質。讓我們以集團公司這次組織開展學習“工匠精神”、爭做“工匠型人才”活動為契機,深耕“工匠精神”,為實現蘇化集團的百億夢想而努力奮斗。